小米冲击高端,怎么就这么难?(4)
但智能电视利润能够实现逆势增长的原因只有一个:大尺寸LCD显示面板的价格已经跌落至成本线附近。不过,显示面板本身具有极强的周期属性,如果未来价格再度回升,小米还能维持智能电视业务的利润吗?同样的问题也适用于小米其他的IoT产品。
更重要的是,眼下IoT与智能家居行业内最重要的一次变革即将发生。
今年下半年,由谷歌、苹果、亚马逊联合推动的“Matter”智能家居通用标准即将落地,该项协议解决了不同标准之间的兼容性问题,以实现不同智能家居产品与各个终端的连接。这意味着过去各品牌苦心搭建的“闭环生态”将被强制开发,而相较于苹果、华为这些成熟的生态链,小米的IoT产品恐怕并无过多优势。
至于小米策略转变的另一项新零售升级,其更多是基于拓展线下渠道的调整。如与美团闪送开展战略合作,让用户获得“30分钟送货到家”的购物体验,但实际上掣肘小米在线下渠道的顽疾并不在此,其深层次的原因更多是小米线下模式的弊端。
如今来看,“线下闪送”更像是一次无关痛痒的革新
比如说,小米在线下门店中采取电商直供的商品供应模式,站在消费者的角度,这的确能够获得更好的消费体验,而且也保证了线上线下价格的一致性,但这却挤压了授权门店的利润空间。
又比如说,小米与经销商合作开设“销服一体”门店,这些门店在购物体验上绝对超过一众行业友商,但动辄几十万的资金也绝非是小城市乃至区县经销商能负担的起的,因此可以看到,相较于OV这种以线下见长的国内厂商,小米在线下渠道上的覆盖面远不如前两者。
除了AIoT和新零售这些老生常谈的策略外,小米另一项重要转变没有在财报中提及,那就是备受外界关注的造车计划。对于这项业务,小米仅在研发费用中一项中表示,一季度智能电动汽车研发费用为4.25亿元。
相比于手机研发费用,电动车算是一只不折不扣的“吞金兽”,但如果无法保障手机业务的盈利,小米又该如何为汽车业务输血呢?
这让人想起一件趣事,在去年4月,雷军曾在个人微博上发起了三轮投票,其中有一个重要的问题是,“你希望小米第一辆车大概是什么价钱?”
投票的最终结果是,“10万元以内”的呼声最高,或许是为了考虑小米粉丝们的感受,在投票结束之后雷军表示,“小米的第一款汽车定位中高端,价格在10-30万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