险企表面做业务实际“做慈善” “药费变保费”究竟骗了谁(3)
按照《通报》所概括的,该类产品的问题在于“异化了保险业务,使保险或然事件成为必然事件”,既不符合保险基本原理,也无法体现保险公司风险管控的基本功能:
公司通过与有关机构合作,使用短期健康险产品实际承担已确诊客户发生频次确定、损失程度确定的医疗费用支出,异化了保险业务,使保险或然事件成为必然事件,主要存在以下问题和风险:
一是公司承保的是确定发生的医疗费用支出,不符合大数法则、射幸原则等基本保险原理,且无法通过重大风险测试。
二是公司风险管控缺失,前端承保和后端理赔等核心环节均由相关机构掌握,保险公司不掌握自主定价权,也未实质参与风险管理,无法体现保险经营管理风险的基本功能作用。
业界人士透露,一些保险公司分支机构因为此类业务,保费规模飙升,迅速从数千万元量级提升至数亿元量级,这种异乎寻常的增长,最终引起了监管的高度关注。
据了解,此前,有关监管局已经约谈了涉事机构,并喊停此类业务。此次银保监会财险部发文明确叫停此类业务,则显示了监管部门对于该类“假保险”业务的高度警惕。
03
心病还须心药医:根治“假保险”,关键是根治“规模焦虑”
从这些角度出发,“特定药品团体医疗保险”很容易被理解为是符合商业医疗保险的价值导向的,但却因为急功近利,最终彻底异化了保险,导致其成为个别保险机构制造虚假繁荣,骗取公司或股东嘉奖的工具。
而这种急功近利的心态背后,则仍是保险业的痼疾,规模焦虑症——而这是市场发展初级阶段,简单粗暴的发展理念下所难以避免的。
近年来,随着新车销量下滑、车险综改推进导致车险保费收入下滑,财产险公司纷纷加大力度开拓非车险市场,而高速发展的短期健康险,更是成为财产险公司的兵家必争之地。
实际上,在健康险领域,财产险公司往往比人身险公司表现的更激进,在很多创新型险种发展中,如近年的百万医疗险、特药险以及惠民保等产品的发展中,往往都是财险公司冲在一线。
银保监会最新发布的统计数据也显示,今年上半年,财险公司的健康险保费收入达1156亿元,同比增长15.4%,明显高于财险公司整体业务增速(9.4%),也高于全行业整体健康险保费增速(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