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委书记要求深刻反思的问题,如何解?
省委书记要求深刻反思的问题,如何解?
原创既见中国市场监管报
有的知名景区,名气不可谓不大,基础条件不可谓不好,但客流量却不温不火。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最近,云南省委书记王宁也提出了类似的疑问。
2022年8月14日,云南省委书记王宁、省长王予波率队在昆明检查疫情防控工作,调研推动旅游业快速恢复。在云南民族村,王宁强调,全省各景区景点要自觉遵守防疫要求、严格落实常态化防控措施,共同维护和巩固来之不易的旅游复苏成果。云南民族村作为老牌景区,基础条件不错但客流量不够,要深刻反思工作不足在哪?游客为什么不来?要深入思考如何学习借鉴兄弟景区的创新经验和做法,大力推进旅游产品创新、业态创新,大刀阔斧进行改革,不断推出新的旅游形态,全面提升质量和效益。省级文化旅游等相关部门要积极支持省内重点旅游景区和旅游企业高质量发展。
其实,知名景区“客流量不够”“游客不来”等问题,不仅在云南的一些景区存在,其他地区也并不少见。
知名景区之所以知名,“硬件”很“过硬”,往往是其主要原因。比如,历史悠久、风光秀丽、设施完备、特色明显等。这些因素,有的是大自然的馈赠,有的是老祖宗留下的遗产,有的则是现代科技的功劳。只要保存好、维护好、发展好这些现有的东西,这些“硬件”就能继续“硬”下去。
“好刀”固然好,再配上一身“好武艺”,才能发挥它的最大效用。这样的道理放在景区上,就是练好“内功”,立足实际在原有的基础之上进一步开拓创新,做好安全和服务等“软件”工作。
练好“内功”,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且不说“内功”的涵盖面广、内涵多,单是安全和服务工作,想做得实、做得细、做得到位,就已非常不易。越是难事,往往越是关键之事;做难事,往往必有所得。
举个例子。8月8日,针对“某云南旅游团被强制消费”一事,我们刊发评论文章,对这一事件进行了剖析。“旅游变购物”的现象并不少见,“不合理低价游”也是旅游市场一直存在的“痼疾”。这种现象不下大力气治理,“毒瘤”不除,景区的人文底蕴再厚重,风景再秀美,也没人愿去、敢去。
8月15日,文化和旅游部官网发布通知,要求进一步加强旅游市场执法,依法查处“不合理低价游”、指定具体购物场所、导游强迫或者变相强迫购物等各类旅游市场违法违规行为。综合各地情况来看,上述现象也一直是执法部门重点打击的违法行为。可以预见,各地这方面的“软件”将逐渐“硬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