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科院大学教授吉富星:当前形势下该不该发行特别国债?(3)
配套政策方面。如果其他的增量政策工具做得到位,货币政策还是应支持债券发行,且要适当降息。除了结构性的财政货币政策工具外,还应关注两个方面:一是疫情防控。怎么让人流、物流动起来,打通供应链、产业链。二是房地产政策的适当优化调整,这是一把“双刃剑”。
乘数效应。最近几年西方的直升机撒钱、货币融资,还有消费券等比较盛行,在经济学理论上来说,资本性支出的杠杆效应更高,乘数效应更大。事实上,很多研究认为,费用性支出或消费拉动的作用也不小,有些条件下并不比资本性支出差。
但是,消费可能也存在偏短期有效,长期则会透支未来,并且普惠式、大规模搞消费券可能不太合适我国,但可以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因地制宜去搞。当前,政策制定实际面临着各类风险权衡取舍与风险对冲,如何把风险尽量降低?增强信心、引导预期就显得非常重要,这时采取一些增量政策工具还是很有必要的。
另外,关键还要看经济发展态势以及第三季度的预算调整,到底是采取调整赤字的政策(如当年的一般国债),还是非赤字调整类的政策(专项债、特别国债等),可能都需要尽快研究,争取在三季度内把它定下来,确保年内形成一些实物工作量,稳住宏观经济大盘。从理论上对国际情况进行分析,中央政府加杠杆的空间还比较大,采用一般国债或特别国债各有利弊。特别国债不进赤字、但也有规则约束,可以作为一个政策储备工具之一。如果要发行,优先考虑常规财政工具,尽量不要为规避赤字、搞异化的“特别国债”。故而,建议规模不要太大、注重用途和还款来源,并且可以配合一般国债和跨周期调节的地方债券,还包括统筹存量财政资金、国有资产等工具,不要依赖单一政策。
不管是发行哪种债券,无论是一般国债、特别国债还是跨周期调节的专项债,本质上都是开源筹集财力来支持经济的恢复增长,用途还是要兼顾投资和消费、拉动内外需求,包括特殊人群的补贴、市场主体的贴息或担保等,还有就业的支持政策。不一定一味强调基建投资,有些合理的费用性支出、消费支持也具有拉动经济的长期效应。
综上,我认为应密切关注经济形势演进、市场主体预期,优先考虑常规政策工具,进一步加力提效、拉动内需、稳定预期、增强信心;同时,如面临特殊形势,特别国债可以作为政策的备选项,但注重规则设计和多种政策配合。综合当前形势及现有政策工具效果,再决定是否发行特别国债,如要发行,应同其他财政货币工具协调使用,适当控制或优化发行规模及用途,与其他政策工具形成有机组合、更好地实现跨周期调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