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宁安踏,假装国际化(3)
李宁面临的是同样的尴尬。在2009年,李宁曾经提出,十年后实现20%收入来自海外。如今十年已过,根据2021年年报显示,海外业务占比也仅有1.3%左右,还不如361度。
也就是说,各大品牌们用真金白银购入洋品牌(在中国的使用权),真正形成海外收入、赚到海外收益的几乎没有。
这不由得让人想起了20年前的班尼路、真维斯、佐丹奴等风靡一时的品牌,以披着“洋外衣”的国产货,收割了一波又一波的民间财富。
现在被安踏、李宁们收购的FILA、Kappa等品牌,像极了班尼路的2.0版本,披着的是货真价实的海外品牌的外衣,赚的却仍是国内消费者的“崇洋情结”。
中国体育用品市场的蛋糕巨大,且运动品牌的渗透率还没有达到饱和,所以行业发展的空间仍在。但通过收购一些不上不下的洋品牌,是否能真的切走这些蛋糕?
FILA的成功珠玉在前,各大企业甘愿冒风险,也要去尝试一下。
03 “师夷长技”
中国的企业终归还是要走出国门。
即便是洋务运动,最终的目标也不是“师夷长技以内卷”,而是“师夷长技以制夷”。
中国的企业终归还是要走出国门,用真正的“国际化竞争”来增加自己的含金量,像耐克和阿迪达斯那样。
根据耐克2021 财年年报显示,其总营收达到445.38 亿美元,约合3000亿人民币,约等于6个安踏、13个李宁;净利润达57.27 亿美元,约合5个安踏的规模。
2022年3月9日,阿迪达斯公布了2021财年数据,其2021年净销售额同比增长15.2%,达到212.34亿欧元,这也是其全球营收首次破200亿欧元,约合1500亿人民币,超过3个安踏的规模。
这些营收规模以均衡的方式分布在全球各地,并且其中有相当分量来自中国市场。
比如2021财年,耐克营收445.38 亿美元,同比增长19%。
其中,耐克品牌营收422.68亿美元。在北美大本营的收入虽然为最高的171.79亿美元,但占比也仅为40.62%。欧洲、中东和非洲收入114.56亿美元,占27.09%;大中华区收入82.90亿美元,占19.60%;亚太和拉丁美洲收入53.43亿美元,占比12.64%。
阿迪达斯2021财年销售额增长15.2%至212.34亿欧元,其布局的EMEA(欧洲、中东、非洲的合称)、大中华地区、亚太地区、北美和拉丁美洲地区的业务占比分别为36.55%、21.65%、10.27%、24.04%和6.81%。
在这样“多篮子乘鸡蛋”的国际化布局下,即便是某一地区因为特殊原因产生业绩失常,也有大盘兜底,不会一荣俱荣、一损俱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