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股为何开始流行小型IPO?(3)
另外,在港股,通常来说企业通过聆讯后,三周到一个月之后会上市。因为市场环境不佳,这些公司在上市前,很多已经通过聆讯,等待上市窗口许久。润迈德-B、微创脑科学均是2021年12月28日通过聆讯,2022年7月才完成上市;微创机器人-B(2252.HK)早在2021年6月通过聆讯,11月才完成上市;亚盛医药-B(6855.HK)2019年4月通过聆讯,2019年10月才完成上市。
对于一些走上市流程已久的企业来说,先拿到上市公司地位是重要的。“上市已经走到今天了,不想为了融资额,再等个半年一年,因为也不知道将来情况会怎么样,还得再来一次。”某上市中介人士表示。
对部分公司来说,港股上市也是未来资本运作的基础。“现在很多高科技公司常会选择‘A+H’的上市模式。先发行H股,因为H股发行比较快,H股上市以后,已经是上市公司,再慢慢寻求A股上市。”前述人士称,“企业将来回A股的话,A股的估值会更高。如果释放一些股份,同样的稀释程度,在A股能融到更多的金额。”
曾于2021年11月在港股上市的微创机器人就是依循这一路径。该公司2022年6月1日晚间在港交所公告称,当日举行的董事会会议上,公司建议向中国有关监管机构申请配发及发行不超过11606.29万股A股,并建议向上海证券交易所申请A股于科创板上市及买卖。该计划发行股份数目,超过港股发行时的4163万股两倍。
今年上市的几家发行比例较低的新股,从其上市前的资金储备来看,其实并不缺钱。比如微创脑科学,2021年底账上的现金及现金等价物是5.93亿港元,而且其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为正,因而融资需求没有那么迫切。
即便是去年经营性现金流为负的智云健康、快狗打车和瑞科生物等,也因大额融资入账,从而保证了其现金储备。三家公司2021年底的现金及现金等价物分别为10.91亿港元、3.13亿港元和11.83亿港元。
还有一类公司,希望规避未来政策可能带来的不确定性。“对于这类公司来说,此时上市是迫不得已,不得不发。因为这些公司涉及一些禁止类的VIE(可变利益实体)架构,或者是它从事的一些行业比较特别,可能受到证监会的产业政策限制。”某头部外资律师事务所合伙人告诉《财经》记者。
赴境外上市将全面进行备案制的政策正在推进中。2021年12月,中国证监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起草了《国务院关于境内企业境外发行证券和上市的管理规定(草案征求意见稿)》并公开征求意见,意见反馈截止时间为2022年1月23日。这意味着,证监会支持企业依法合规赴境外上市,赴境外上市将全面进行备案制。新规实施的具体时间,目前暂未有确切信息,“最早有传4月实施的,目前仍未实施,估计会在三季度末四季度初有进展。”前述律师事务所合伙人告诉《财经》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