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买的天价药:医院、患者、药企和医保的经济博弈(4)
一位肿瘤科主任说。
药占比,就是病人在医院看病的费用中,买药的钱不能超过总费用的30%,卫健部门对医院年终考核的评分,这个指标是一个依据,这使得各家医院都要控制药占比。尽管2019年国家卫健委释放出取消药占比考核的信号,但在地方,这一考核指标并没有消失。
一位地方医保经办人员曾对《财经·大健康》分析,医保推动药品进医院,是为了提高参保人的保障水平,算的是一本政治的账。可如果给医院算一笔经济的账,医院卖药“零加成”,不仅不挣钱,还增加管理成本,对医院来说,适当引入创新药,可以增加患者黏性,但尽可能多的引入创新药,可能是赔本买卖,无法持续。
按照正在推行的医保按病种支付,治疗相同的疾病,医院成本控制得越好,才能有更多的医保支付结余款。医保支付结余款多了,医院的腾挪空间就大,显然用更贵的药不是明智的选择。
虽然高昂的罕见病药在国家谈判中已大幅降价,但相比其他药的价格仍然太高。对于医院来说,这是一笔不得不算的经济账。医院夹在各种考核、政策要求的叠加中,也是左右为难。
一位山东医院副院长便是如此。医院院内用药总数有限制,这就导致很多好的药品得排队申请入院,“我们明显感觉到院内的1200种药不太够用,但是让更多贵的新药进来了,能保证医院的收益大于成本增加吗?”
一位安徽法布雷病友组织负责人曾组织当地病友到各家医院申请进药,有的医生很同情患者,愿意帮助推动,“医院或者是当地的医生是否积极,直接关系到最后的结果。如果单纯靠我们自己,应该是毫无希望”。
罕见病药能够进医院的第一道门槛,得由医生先开口。
一款药品进医院的程序是,先由医生提交一份药品进院申请单,也称“提单”。然后在新药入院遴选会上,接受来自各方的投票。医院的药事管理与药物治疗学委员会(下称“药事委员会”)负责组织评议交上来的提单,没有固定的开会时间,有的医院三月一次,有的医院三年才开一次。
在遴选会上,“虽然谁也不能一票否决,但导向效果很明显。这个时候如果提单医生不力挺,基本就没戏了。”上述肿瘤科主任告诉《财经·大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