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着力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经济日报重磅调研报告(9)
治顽疾需用缓药。去年下半年,部分金融机构曾误解监管部门的房企融资政策,加之房企信用风险不断抬升,融资市场曾出现短期、过度的应激反应,大幅收缩信贷资金,一定程度上误伤了部分企业的合理融资需求,甚至造成预期不稳,引发“处置风险的风险”。下一步要在坚持“房住不炒”的定位下,积极稳妥处置已暴露风险,同时加强预期引导,进一步提升房地产金融政策的精准度,保持政策的连续性、一致性、稳定性,探索新的发展模式,加强对长租房市场、保障性住房建设的金融支持力度,因城施策,促进房地产业良性循环和健康发展。
其三,企业层面滋生的风险日益凸显。
近年来,一些大企业盲目投资,非理性多元化扩张,过度依赖金融杠杆,产业资本过度进入金融行业;部分中小企业借助较宽松的融资环境渡过了难关、避免了被市场淘汰,却掩盖了自身存在的一些经营短板问题,甚至错过了转型机会。当政策收缩、再次面临经济下行压力时,这些企业不约而同地出现了偿债压力,甚至形成了大批不良贷款。
以信贷领域的“联保互保”为例。作为一种增信方式,互保、联保曾是银行业广泛使用的“信贷创新”。在经济上行期,多家企业结成担保关系,约定如果一家企业无法偿还贷款,由其余企业共同为其偿债。此举虽方便了企业融资,可一旦遭遇经济下行压力加大,一家问题企业就有可能将多家经营正常的企业拖入偿债泥沼,“火烧连营”引发次生风险,导致风险蔓延。
总结历史经验不难发现,产生风险的直接诱因,除了一部分是产能过剩行业的风险暴露,更多的则是由于偏离主业的盲目投资。一些企业主投资意识很强,在流动性宽裕期间从银行里借来的钱并非全部投入实体经济,有一大部分进入了房地产、矿产、期货等高风险领域。而在担保链、民间借贷等关联性因素扩散放大效应的作用下,一些企业自身资金链本来没有问题,但因卷入担保链出现代偿风险。
这些年,我们经历了一些大型企业集团破产重组事件,广大企业愈发认识到、感受到“做生意是要有本钱的,借钱是要还的,投资是要承担风险的”这一市场原则的硬约束。但也要看到,认识不等于行动,有行动的意愿不等于有行动的能力,企业进退两难、“饮鸩止渴”的情况也并不少见,风险亦在持续累积。
“祸几始作,当杜其萌;疾证方形,当绝其根。”当前面临的这些重点问题,表面上是盲目野蛮扩张惹的祸,但究其根本,还是源于在推动发展中没有尊重发展的客观规律。这也是不同领域各类型风险隐患发生和累积的“原点”,是我们需防范化解的“最大风险”“根本性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