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太经济“诓”架,虚实几分?
拜登结束了东亚之行,期间拉了不少“小圈子”开会,还编了一只大“筐”。
这个“筐”,就是当地时间23日,拜登在日本宣布的一个“大项目”——不是订单合同,不是自贸协定,而是一份名叫“印太经济框架”(IPEF)的文件。
为什么说它是“筐”呢?因为除了模糊的几大领域和空泛的限定词外,其具体规则、谈判原则、推进时间等实质内容在公开文件中,寥寥无几。
当天,除美国外,还有12个国家启动了这一框架文件。
各国会晤热热闹闹,心里却不免半信半疑,半推半就,想先进来看看这个一而再,再而三想要“重返亚太”的美国这次又能搞出什么动静。
毕竟,美国上一次和11国耗费8年心血谈成的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被美国一朝搅黄的先例都还在眼前。
屡次重返,屡次食言,屡“返”屡败。再看美国这次这份空洞的框架文件,不如也可以备个别名——印太经济“诓”架。
23日,白宫公布的这份《有关印太经济繁荣框架的声明》,加上题目只有短短704个单词。
这704个单词的描述,距离拜登在2021年10月的东亚峰会上,首次提出“印太经济框架”这个词,已经过去了7个多月。
作为印太战略下的经济安排,“印太经济框架”让人很容易跟号称“重返亚太”的奥巴马政府推出的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产生联想,不少分析还认为“印太经济框架”就是“拜登版的TPP”。
不过从那以后,美国除了在今年2月发布的《美国印太战略》中提到,要将该框架作为实现“促进印太地区繁荣”目标的重要工具,以及未来两年重点实施的十大核心行动外,再没公布更多具体内容。
以至于直到23日的声明公布前三天,一些国家政府还在问:“要我们加入的究竟是什么?”
然而,23日这份短短一页纸的声明,依旧模糊。704个单词,总结起来,除了“公平和有弹性的贸易”“供应链弹性”“清洁能源、脱碳和基础设施建设”“税收和反腐败”四大支柱外,没有什么更多具体的细则。
尽管“印太经济框架”看似一副空囊,但眼下这个“筐”对美国最大的用处,可能就是“模糊”。
模糊,首先是为了“打消”一些国家的疑虑。
在23日的视频会议上,包括印尼、韩国在内的不少国家都提到,这一经济框架不应该成为用来遏制其他国家,或进行供应链脱钩的工具。
23日,“印太经济框架”发布后的新闻发布会上,就有记者提问中国会在其中扮演怎样的角色。美国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沙利文挑了声明里的两个词搪塞,说:“希望保持经济体的‘包容性’和‘多样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