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太经济“诓”架,虚实几分?(2)
即便是“司马昭之心”,落到纸面上,还是要藏一藏。否则,就是明晃晃地逼人站队。
模糊,还给美国的私心进一步打掩护。
“印太经济框架”,与TPP相比,光是名字里的“框架”两个字,就让人不明所以。
为什么不是“协定”,而是“框架”?沙利文倒是作了一个解释:
“印太经济框架”是21世纪的经济安排,旨在从制定数字经济规则,到确保安全和有弹性的供应链,再到帮助清洁能源基础设施和清洁能源转型,提高透明度、公平税收和反腐败的标准,来应对21世纪经济挑战。
所谓“框架”,其实是一筐“规则”和“标准”。更加侧重“规则”和“标准”的制定,也是IPEF跟TPP的最大区别。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中国世界贸易组织研究院院长屠新泉给谭主解释,美国在设计TPP时,是为了建立一个自由贸易区,通过降低关税,将自己的国内市场敞开,让渡自己的利益,来换取自己在区域经贸中的领导地位。
这次“印太经济框架”绝口不提市场准入和降低关税的事情,丝毫不肯让渡自身的利益,却又给其他国家提了一筐“规则”和“标准”,这就是想“空手套白狼”了。
当然,前提是得先拉各国进群。
为此,美国还“特别”设计了加入规则:各国不必参与所有四个类别,只需要模块式地参与其中一个支柱,但一旦选择特定类别,就必须无一例外地遵循他们所同意的内容。
《金融时报》还披露,23日“印太经济框架”声明原本的措辞是,各国将“启动谈判”。最后时刻,拜登政府却刻意弱化了有关“启动谈判”的表述。
“启动谈判”变成了“集体讨论”,也是意在用模糊的方式,吸引更多国家加入。
尽管眼下要立的摊子还是一张图纸,可美国打的算盘是,先拉客,再装修、添桌子、上菜不迟。
23日,跟美国一起启动“印太经济框架”的12个国家中,日本、印度、澳大利亚都是美国的印太小圈子“四方安全机制”的核心成员,此外还包括新西兰、新加坡等7个东盟国家。
不过这些国家,能不能真坐到一桌,变数还很大,关键得看接下来的谈判。
一直密切追踪“印太经济框架”的太和智库研究人员告诉谭主,美国目前对于“印太经济框架”的谈判原则还非常模糊,看起来谁愿意来,都可以。在各方对“印太经济框架”缺乏具体认识的情况下,真要开展谈判,就可能面临麻烦。
要么,许多国家到承诺具体义务的过程中被纷纷“劝退”,最后只剩几个美国的盟友;
要么,因成员不同,承诺与规则存在差异而令出口商和投资者面临混乱的局面,并使合规变得极为复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