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华兴资本王力行:行业热点轮动下,企业如何韧性穿越资本周期(8)
当然,对于资金量需求特别大的行业,小步快跑就不太适合,不同的行业和公司需要一事一议。
Q:除了“小步快跑”,您之前提到你们现在也有尝试“拼盘模式”?
王力行:过去通常一轮融资里是有一个领投,剩下的则是跟投的角色。最近我们在很多项目上给客户的建议是,没有所谓的领投进行定价谈判,公司出面定一个合适的价格,尽职调查上也是公司聘请相关中介机构做一个整体的尽职调查,投资人在文件谈判的同时再做一些补充尽调。这个模式有点类似IPO认购,好处是公司掌握整体的时间表和节奏,规避了极端情况下领投发生变化对整个交易带来的风险。
当然不同的企业情况不一样,不是每个企业都能用这样的模式来做融资,需要就事论事的研判。但确实在我们的实践中,近期用这样的“拼盘模式”成功帮助几个企业完成了融资。
Q:过去一年多,市场上也还是出现了几个分拆的案子,大家的出发点是什么?
王力行:今天我们和客户探讨的分拆案例不再是过往典型巨头的分拆,而是更多从创业公司的角度去考虑。
一类是基于境内外不同的监管要求,需要把一部分的业务进行分拆。
另一类则是由于这项业务本身就具备比较好的潜力,但尚处于相对早期的阶段,也就是所谓的第二、第三曲线——一方面,由于今天的市场审美已经从“听故事”转变为“看数字”,这些业务又必然还是需要持续投入,放在母体内基本不再有任何的加分;另一方面,一、二级市场的倒挂情况,就使得偏后期的项目挑战更大,拆分出来的中早期业务估值体量,在一级市场上融资的选择面更广;此外,分拆出来后,也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母体的支出,保证更好的现金流。
综合这几方面的因素,很多客户最近这段时间也在和我们认真探讨这种操作的可行性。
企业一号位需要保持“灵活”和“敏感”
Q:除了在融资渠道上的多元选择,作为企业的创始人或者一号位,怎么去更灵活地面对当下的这个市场环境?
王力行:我们内部也一直强调,华兴自己就是家创业公司,所以很多时候我们也会反思自己的战略决策。
今年华兴内部探讨过比较重要的一点就是不做重大战略决策——在整个环境不清晰的情况下,不管是进取的战略决策,还是比较悲观保守的,其后验为好的决策的概览都被明显降低,所以我们判断不是一个适合做出重大战略决策的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