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是有分量的

《个性化广告合规发展研究报告》发布:如何平衡个性化和用户隐私?(3)

2022-06-20 20:10栏目:资讯
TAG:

  个性化广告投放过程完全由程序化系统实现,投放过程中会采用联邦学习、安全多方计算等隐私计算技术保护用户个人信息,通过不流通原始数据也可获取获得计算结果,以实现“数据可用不可见,数据不动模型动”。

  “这个过程中,用户标签处于居中地位,前面连接个人信息保护,在收集个人信息的时候,应当符合个人信息保护法的合规操作,后面又连接算法,不管是用数据分析还是用户画像,或是个性化推送,都要求满足现有立法当中对算法规制的合规要求。”中国政法大学数据法治研究院教授张凌寒表示,现在法学领域研究成果学者倾向于把用户标签、个性化推荐、用户画像视为一个议题,实际上它们还是有一定的区别。“很难说这些标签是属于个人信息,或者说企业做这些标签的时候要符合个人信息的规定。”

  用户在注册、使用App时,App开发者会收集、处理用户个人信息,并且对用户进行“画像”。以便广告商可根据用户兴趣偏好,来挑选广告投放对象,高效地进行广告匹配。通常而言,依靠用户画像进行的个性化推荐会与用户近期的行为数据、操作行为相关联,以至于产生“被监听”的错觉。

▲用户画像的各类标签,例如:性别、年龄、手机品牌、省份、爱好等。

  《报告》指出,从技术上来看,App可以调用“麦克风权限”来实现对用户监听,但通常App开发者这样做会面临极大的监管风险甚至涉嫌犯罪。另外,从iOS和Android的系统层面,App调用“麦克风权限”需要获得用户的授权,并且在功能使用中对用户进行强提示,用户极易感知监听带来的设备发热、耗电速度快等异常。因此,无论从法律还是技术的角度来看,企业“监听”用户几乎不可能实现。

  《计算广告》作者刘鹏对于App“监听”用户的问题也做了回应,“理论上可行,技术上可操作,但实际上不会有人这么做”。他具体解释指出,首先相应App很难拿到麦克风权限,“除非拿到硬件芯片的访问权,但这个访问权在手机厂商手里,我觉得这些厂商没有任何动力向无关应用开放权限”。此外他还指出,使用App“监听”用户是一个投入产出比非常低的行为,“是非理性行为,理性经济人这么做是没有道理的。”

  个性化广告技术并非仅用于广告营销领域,因其触达用户的精准性也在社会公益、数字政务、政务宣传、疫情防控等领域中得到运用。例如:腾讯的“创益计划”、阿里巴巴的“魔豆项目”、字节跳动的“公益创意季”等公益活动依托于个性化技术进行落地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