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是有分量的

一对村医夫妇 想帮农村临终病人“尊严死”(3)

2022-08-15 13:09栏目:资讯
TAG:

  诊室

  孙志宇的院长办公室就在卫生院一层离大门最近的那一间。这里也是他的诊室和值班室。来看病的村民不用挂号,只要穿过门厅收费处,直接掀开塑料门帘,就能看见正对大门的那张熟悉的国字脸。

  接受本刊采访的4月1日,正赶上孙志宇出门诊。早上8点半,他刚脱掉靛色西服,在圆领秋衣外面套上白大褂,就来了一位抱孩子的年轻女人。

  “孙医生,看看这是咋着了?”坐在孙志宇斜对面的木头诊椅上,女人的声音有点焦虑,孩子已经咳嗽好几天了,吃药不见效,她担心是得了肺炎。孙志宇拿起桌上的听诊器,掀起孩子衣服后襟,“咳嗽一声看看?……没事,不是肺上的事儿,再观察观察!”他说话嗓门大,语速快,有种不容置疑的笃定。

  这没打消女人的担心:“不用打针吗?打一针吧!”

  孙志宇也不坚持:“好,想打嘛就打一针!”他从桌上抽出一叠没用过的信笺,熟练地提笔在背面开了一张方子。

《人间世》剧照

  一次问诊就结束了。听诊器、血压计、小信笺,这些就是孙志宇办公桌上与医疗最相关的东西。还有病人来开药时带来的空瓶,走的时候忘了拿,散乱堆在电脑旁边,除了感冒冲剂,多是降压片、消炎药和活血化瘀的中成药——有的患者不识字,说不清药名,就拿着空瓶来请孙志宇照样开,选择来卫生院,是因为在这里买药可以通过新农合报销。

  这天上午,他一共接待了14个病人,但有超过一半的时间都在解释报销政策。“没办法,国家管得严,药里边分甲类、乙类、丙类,有报销的,有不报销的,设置好多门槛,不同的药还有不同的资质,我都搞不清楚,不用说他们了。”他也无奈,只能一次性多开一些,算是弥补。

  南阳堡镇不大,来卫生院看病的大多都是熟面孔。卫生院只有三名正式坐诊的医生,除了一位退休返聘的老村医,54岁的孙志宇是资格最老的一位。他们大都只是初中毕业,多年行医后自考取得文凭,这也是中国村镇医生的现实。但村民并不考虑这些,他们只认“人”——“病人都是专门来找你的,看你不在他就走了”。

  这是从父辈延续下来的信任。孙志宇家四代行医,他的祖父曾是南阳堡镇第一个会打针的西医,能给病人推“西林油(青霉素油剂)”,后来又把这门手艺传给他的父亲。新中国成立后,父亲在县里卫校培训,成了当地最早的半农半医“赤脚医生”。20世纪90年代,孙志宇跟着父亲到镇卫生院工作,他虽然只有初中学历,但脑子活络,经常把下乡看到的疑难病例集结成册,渐渐整理发表了三四十篇论文,在县里也有了一点名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