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是有分量的

一对村医夫妇 想帮农村临终病人“尊严死”(5)

2022-08-15 13:09栏目:资讯
TAG:

  这种强大的向上的动力,在农村人里显得十分少见,但这也塑造了“能人”孙志宇的自信和对生活的掌控力。在接受采访和问诊的间隙,他会不时拿起桌上的对讲机,和药房、收费处的其他工作人员联络——那也是他最像院长的时刻——他办公桌对面有一台大屏幕显示器,卫生院的各间办公室、走廊、病房,甚至他瘫痪在家的父亲、他妻子在村卫生室的工作、他两个成年孩子的工作地点,都实时体现在监控器的九宫格里。

在镇卫生院普通病房里输液的患者(魏倩 摄)

  最后一站

  4月1日上午,孙志宇还接待了一个“特殊病症”的患者。病人50多岁,手提写着“林州肿瘤医院”的白色塑料袋,坐定后给孙志宇看过片子,就一个人默默地出去拿药了,全程一句话都没有说。

  孙志宇说,他得的是骨肿瘤。虽然已经是晚期,但现在情况控制得还不错,出院回家的日子里,就经常来卫生院“打消炎针”。

  这样的患者孙志宇还见过很多。作为村医,夫妇二人的脑子就像村民们的“健康档案”,但对于这些患者来说,他们的“档案”往往是相似的:整个病程中,他们的初次治疗通常发生在村卫生室,或者镇卫生院里,开始的症状不一定明显,有时是肚子胀,有时是头晕,有时只是咳嗽……接下来,他们会消失一段时间,在各级医院间奔波。最后,出于种种原因,他们不得不放弃积极治疗,再次回到诊室,忍受病痛、等待死亡。

《我不是药神》剧照

  刘爱珍就是其中一个。离开卫生院后,女儿女婿把她带到县医院检查,最终确诊了癌症晚期。因为年纪大身体虚弱,那里的医生建议家属“不要再做干预”——“与其让老人再躺到手术室里受那一遭罪,不如多陪陪,让她开心点儿,顶多就三个月了”。

  在县医院住了不到一个月,刘爱珍告诉女儿,她想回镇卫生院去。那里的条件虽然没有县医院好,但胜在离家近,还有熟悉的孙医生。女婿原本还想着再带她去邯郸市里看病,但老人拒绝了。也许是实在难受,她不想再去大医院折腾,只愿意到镇卫生院输液。

  经济上的考量当然也必不可少。孙志宇对本刊说:“外面的看病难、看病贵,在我们这里是没有的。在卫生院看病,住院报销90%,患者住一个月也花不了300块钱。”

《人间世》剧照

  2018年,村民李书的丈夫在同属邯郸市的广平县人民医院确诊肝癌。县医院的医生说丈夫的肿瘤还可以切除,不过手术要花1.5万元。李书凑不够这笔钱,只好带丈夫去外地医院治疗,她听病友说那里会有医生来“开飞刀”,一次手术只要花6000元。后来手术终于做了,但切除后不久肿瘤就复发,然后是再切,再复发……等到医生说已经不能继续切时,家里已经欠了五六万元的外债。最后她别无选择,丈夫只能带着腹水和剧烈的癌痛住进了孙志宇的卫生院。半个月后,丈夫去世。